|
平乐县古村落攻略(搜集整理)
平乐镇:
虎豹村(陆家大院)
虎豹村在平乐县城北茶江北岸边上,离县城约4公里,陆家大院是虎豹村大姓陆家的老宅子,据陆家邻居梁先生介绍,陆家宅院建于民国初年(公元1911-1914年间),距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,整个院落分为:门楼,天井,正房,东西厢房四个板块.占地2亩,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,正房的地平面,比门楼台阶底的地平面高出1.6米。房屋为三进五间式清末风格的建筑.虽然建筑的年代不算久远,但它的石雕艺术非常精湛,值得保存和保护。
传说虎豹村的陆家是当地的土著.清末,陆家就是这一带的大户人家.民国初年,陆家准备新建宅子,苦于没找到好的能工巧匠.此时,正好有一位为避战乱,从湖南下广西的石匠,路过虎豹村.湖南石匠身怀旁门左道的绝技.湖南石匠得知陆家要建豪宅的事后,与陆家达成帮陆家建房子的口头协定.协定的大致意思是,石匠无偿的帮陆家做工,待陆家的房子起好后,石匠就在陆家落户定居了,陆家为他养老送终.由于不识字,湖南石匠就巧妙地将双方的口头协定雕进了他的作品中. 这个湖南石匠在陆家住了将近40年,于1952年冬去世.1950年,国家搞土地改革,陆家被划为"地主"成份,陆家大院也随之分给了一户"贫农",1964年,住在宅院的人要举家搬到福兴的排楼定居,陆家原主家的四个侄仔,凑钱买回了伯父的"陆家宅院".
湖南石匠的精雕细刻为陆家宅院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内涵.
陆家宅院的石雕艺术精华百分之八十都在门楼的正面,门楼高约5.2米,宽约4.3米.全部为青黛色的石灰岩板块组合而成.大门高约3.25米,宽约1.18米.大门原应用木头来做的所有构件,如:大门架的外框,大门架的内框,门对,门楣,门耳等,全都改为石构件.拼接缝隙相当紧密.有书法雕刻作品三件,绘画作品八幅,雕刻绘画作品十余件和浮雕作品四件.
一是石匠把自己和陆家的口头合约巧妙的体现于作品之中,表达了湖南石匠的聪慧过人。 石匠匠心独具的在大门的左侧雕刻了两幅历史故事:"姜太公钓鱼"和"周瑜打黄盖".把自己与陆家的口头协定表达出来,就是,我石匠帮你陆家建房子不要钱,是"愿者上钩"(自愿的),你陆家对我石匠养老送终,是"一个愿打一个愿挨"(双方自愿).
二是石雕的书法、绘画艺术作品堪称一绝
巧石匠把石雕的书法,绘画作品全部雕于门楼的正方向外展示,以表达他的精湛的石雕手艺,也是一种实体广告.如门楼的正方,刻有楹联一幅.上联"鹅湖世泽"(门口正有呈北斗七星状的七口塘,曰"鹅湖"),下联"锦石家风",横批"紫气东来".这些书法雕刻作品全为楷书,预示”方方正正”,即”堂堂正正作事,实实在在做人”.字的大小为18*18厘米.石雕书法全部为阳刻.寓意”光明正大”.
门楼的石雕绘画主要雕刻在转角石和门墩两个部位.巧石匠共雕刻了花卉18幅,历史故事4幅(如姜太公钓鱼,周喻打黄盖).动物两幅(均表现传统的"三阳开泰"的吉祥图案).
转角石的左右两边雕刻了两组共12种花卉,分别寓意一年十二个月:梅花(一月),兰花(二月),桃花(三月),蔷薇(四月),石榴(五月),荷花(六月),栀子(七月),桂花(八月),菊花(九月),芙蓉(十月),水仙(十一月),腊梅(十二月).
三是雕塑国画作品为陆家宅院锦上添花。
巧石匠在完成石雕书法绘画的基础上,还在门楼的外墙和门楼的内檐底添加了雕塑作品和国画作品,这些作品是:外正墙的檐口下,塑有四幅不同风格的枝鸟图雕塑,栩栩如生.门楼内檐底,共手绘了八幅水墨画,其中有:"青山仙洞明天下图"和"白云深处有人家图","松林大天之景图",柏光明化无荣图"等,使其与石雕作品相互辉映,勾画出陆家宅院的整个艺术思想和人文内涵.(以上文字来源于新浪博客,作者:mozhisheng872)
交通:平乐现在尚无公交车直接到达,可以在县城上关圆盘保险公司处约乘搭客面包车前往,或拨打7889090约出租车前往,两条线路可以到达,一条经同乐、蒋家村、虎豹电站到达;另一条可经同乐上佛子坳,经高速路桥底叉福兴中学(原五七中学)往密山渡方向到虎豹村。徒步前往也就一个小时左右,基本上全程水泥路。
住宿:当地不是旅游区,没有宾馆客栈,得返回平乐住宿,一定要住宿当地得联系当地老乡住在农民家喔。
餐饮:当地不是旅游区,没有餐馆,得返回平乐就餐或就近的广来农家乐就餐。
长滩街(关帝庙、长滩米粉、柿子、柿饼、板栗)
长滩位于桂林市平乐县中部,桂江沿岸。北与二塘镇交界,东与桥亭乡相连,南与大发乡接壤,西与平乐相邻。距平乐县县城7公里。
长滩老街其实很小,民居和商铺依山而建,靠河边的则是各样式的吊脚楼,中间是一条长不足半公里宽不够3米的街道,人口亦不过数百。长滩有独特的水上地理位置,两千多年舟楫往来,是当年昭州(平乐)与梧州之间一个重要码头,是一座十分繁华的港口,因为它临桂江而建,依山傍水,形貌极似梧州,而且水流在这里相对平缓,便于船只停泊,除桂江和其支流四通八达外,陆上交通也非常便利,是连接各地的古关道隘口,居住着大量从粤东、湘赣等地移居此地的商人及戍边军人后裔,造就了当时长滩的经济繁荣,商业发达,自由贸易五花八门,所以有着非常响亮的“小梧州”“小香港”的名声。
长滩老街最显著的要数关帝庙了,这关帝庙来头不小,清朝时已是香火鼎盛。孙中山先生即到过这座关帝庙,如今关帝庙前,即立有一块高1.5米宽1米的碑刻,记载:“孙中山先生为兴师北伐出巡广西,下榻长滩,曾入庙观光,留下了伟人足迹。” 1921年11月15日下午,孙中山携许崇智、胡汉民等北上桂林督师北伐。一行人从梧州启程,乘小火轮溯桂江北上,27日早上抵达长滩。孙中山从白帝庙码头登岸,在随从陪同下步行经凤凰坪、张家榨、旺家坪到长滩,并在长滩街粉店吃米粉。之后,中山先生来到关帝庙前,在古戏台上发表演讲,并散发宣传单发动民众,后继续乘船从长滩溯水而上,直抵平乐县城。所以,到长滩要吃长滩米粉,那可是伟人吃过的味道。(以上文字部份节选“小李飞刀”之《平乐地理》)
湖塘(黄氏祠堂)
大发瑶乡:
小结()
桥亭乡:
玄坛村(古建筑\石刻)
玄坛村位于平乐县桥亭乡的西边,是一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,从明代到中华民国,玄坛曾为行政村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曾为平乐县一行政乡,是桥亭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后来,玄坛才从行政乡—行政村—自然村,慢慢淡出了政治、历史舞台。
“玄坛”本来是道教神灵的一个斋坛,却成了一个村名。数百年里,这里书香氤氲,文人辈出。惜字炉、古戏台、众多的石碑石刻和栩栩如生的岩画浮雕,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儒学文化氛围。 先有庙后有村。玄坛村依山而建,住着数百户人家,一条绕村小溪缓缓流过,村前是一望无际的水田。相传封神后的赵玄坛为体察民情,云游来到现在的玄坛村,见一座高山形似狮子从东到西匍匐于地,山前约100米远处,一座形似绣球的小山正对狮子张开的大口。赵玄坛惊叹:好一块狮子抢绣球的风水宝地!于是他在离狮子山60米处建了一座庙。有了庙就有了居住的人,之后村民渐渐多了起来。且这里生活富足,文人辈出,后人感念赵玄坛,用他的姓名为村庄命名,便有了“玄坛村”。神奇灵秀狮子山 玄坛村后,一座高约80米形似狮子的大山从村东绵延到村西头,故称狮子山。狮子山洞内有洞,四通八达,洞洞相连。洞口处有一口深潭,是玄坛村最老的古井。潭内流水冬暖夏凉,清甜爽口,终年不枯。
在狮子山右前爪离地面三两米处是狮子岩的洞口。岩洞口的上方刻有楷体“屏岩”二字,每字约27厘米见方。清道光甲午年,由玄坛村文人袁松龄主事,请楚南石匠王秀藻,在村里修好了戏台、惜字炉,重建好二神祠、赵公庙后,再请王石匠修屏岩。
屏岩里,地面有一条由天然的钟乳石经过岁月风化形成的长约5米的“巨龙”。屏岩岩壁上有许多形态自然,栩栩如生的摩崖石刻。刻石者充分利用钟乳石的天然纹路、颜色,在屏岩正光面雕刻了10幅画。有放牧归来的牧童,有倚柴小憩的樵夫,有风雪夜归的路人,还有提着花篮的老者,边走边嚼草的水牛,倦卧回首的小鹿,三只在一起欢叫的喜鹊……还有许多似像非像的画。
玄坛村曾是一个乡,村中人口约一千,这里是连接各地的古关道隘口,商贾云集,商业十分发达。几百年来玄坛人信奉道教,以老子的道德经及道教武财神赵公明为建家立业之本。村中家家供奉财神赵公明。每月初一、十五,都到赵公庙里焚香祭拜。
袁姓为平乐大姓,且袁姓出文人最多。据说,高中进士的袁景星在建豪宅时,想把屏岩里的“巨龙”移到宅府里添“龙气”,结果伤了赵公庙的龙脉。
狮子山屏岩洞口的古井整整流了7天7夜的黄水,此后袁姓人家开始败落。
农历三月十五是赵公明的诞辰,玄坛村的百姓把这一天当作赵公庙会期的风俗一直沿袭到现在。会期当日,各家各户亲朋好友不约而同前来赶会期。村民蒸糕打饼,到赵公庙里焚香祭拜,并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,唱彩调、演桂剧、扭秧歌、调龙舞狮、对山歌等。一时间,村里车水马龙,热闹非凡。
清代,玄坛村民在信奉道教的同时,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石刻文化。屏岩岩壁上10幅栩栩如生的摩崖刻画是玄坛村清代文化的精华。
赵公庙对面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十九年(1840年)五月二十五日的古戏台。戏台下方由当地文人袁松龄书写的“重建玄坛庙戏台碑记”的石刻从戏台一头直排到另一头。从碑记里我们了解到戏剧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在这里盛传。
赵公庙从大门到第三进,两边石墙上共有清代碑刻49块。从顺治到宣统的十代皇帝中,都有重修赵公庙的碑记,其中最早的一块刻于乾隆年间。
赵公庙后50米,是玄坛村建惜字炉的摩崖石刻,所记内容大概为:惜字炉建于道光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六,袁松龄与袁景星主事集资,请建炉工匠“楚南王家”建惜字炉的经过及建炉的原因。惜字炉不远处,还有一幅清代的摩崖石刻《重修二神祠碑记》。
惜字炉从明代中叶到清代,盛行了四百多年。有书云:“拾路边遗字纸火化,百字为一善;遗弃字纸不顾者,十字为一过”。为此,进士袁景星与村中文人集资建惜字炉,供村中读书人烧字纸之用。
青龙乡:
郡塘村(古村街)
平西村(魁星楼)
阳安乡:
双合村(古井、古建筑)
阳安村(古榕、老街)
石面山(古村街、岩穴学堂)
陶村(牌楼、古村街)
张家镇:
榕津(古榕群、古街巷、古庙宇)
夏城村(夏城秀溪、古村)
和村(李氏陇西堂)
上吕(莫氏祠堂、古村街)
上吕村的莫氏祠堂看上去普普通通,但却是一幢有故事的祠堂。在很久很久以前,久到什么时候?这祠堂里有块碑,据说是元代的,那就算是在元朝以前的时候吧,有一姓吕的人家在此地聚族而居,当时姓莫的一族也想居于此,但最后被姓吕的人家强行赶到村外,无奈只好到田边搭建茅草房住下。话说是有一日黄昏,那个残阳如血啊,整个天边看上去就好像一幅粗略的浓墨油画,辛苦劳作的人们正想以这样最美的景致结束这一天,而一位地理先生,也就是我们俗称看风水的,他就在这个时候途经这里,至于他从哪里来,为何而来,又要到哪里去,我们均不得而知,当然也不用知道,只要晓得他走得是那个累啊就行了。看看天色已晚,这位已经疲惫不堪的风水大师于是就来到吕姓人家这里,想借讨个食宿,结果肯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只是大师自己万万没想到的,那当然就是居然被拒之门外。正愁无处栖身的时候,热情好客的莫氏主动过来邀请他到茅屋歇息,并端出酒菜一起好好地喝上了几盅。酒桌之上,我们的大师得知莫姓人家如此被吕家欺负,喝多了点又心存感激的他一激动便指点莫氏,要想办法在吕家的上方,修建一座莫氏祠堂。第二天一大早大师便匆匆离开了,而不敢怠慢的莫氏一族,则不声不响地依照大师的嘱咐,勤恳劳作外加省吃俭用,自发集资自己投工投劳,不到半年时间莫氏祠堂已悄然修建好。有道是光阴荏苒,岁月如梭,说来这大师确实还真是个大师啊,挺奇怪的,自从修建莫氏祠堂后,吕家人开始好吃懒做,家道逐渐败落,而莫姓人家则懂得收获昨天、珍惜今天、谋划明天,闷头无声发愤图强。星移斗转斗转星移,弹指一挥间,吕氏人家或死亡或外迁,后来只剩下自强不息的莫氏一族,在这里繁衍生息到了今天。因为这村落位于原吕村的上方,所以名为上吕村。
上吕村后的石山上有古堡,古堡最早建于元末时期。元末时,村里经常遭到匪患的祸害,为防盗防贼,村民在村后陡峭的螃蟹山上,沿险要的地势修建了古堡,用以保护本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数百年来,古堡不断加固扩修,后来不仅可以容纳500多人,还可以储藏粮食、财物等等
骆家村(陶太尉将军墓、古石桥)
同安镇:
华山村(古村街、妈祖庙)
华山村有一条600米长的老街,宽约4米的石板路两边矗立着两排老房子,偶尔也冒出一些现代新房。老房子的建筑不算高大,一般只有两层,以木质结构为主,在夕阳的映照下,显得古色古香。从明朝开始,陆续有广东、福建、湖南等地的人搬迁至此做生意,清末时期一度非常繁华,几百米的街道上有几十间店铺,居民有27个姓氏,至今他们还各自保留了自己的方言。
据街上的老人介绍,老街原来只是一条驿道,没人居住,到了明末,广东商人发现虽然这里只是一条小驿道,但是人流量大,适合做生意。于是,一些广东佛山的商人陆续搬迁到这里做生意,并建起了房子。最开始搬迁到这里的广东人以李、易、胡、陈、梁五大姓为主,随着生意越做越大,一些福建、湖南的商人也开始搬迁到这里来做生意并定居。
离老街几百米处就有一个渡口,商人们从广东等地运来火柴、布匹、煤油等物,再用马驮到街上卖。久而久之,这里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集市,清末的时候达到了鼎盛。街道虽然只有600米,但建有90间房、45个铺面,一楼用来做商铺,二楼用来住宿。到了圩日,就连镇里的人都来赶圩,每圩有数千人来往。街上有伙铺(住宿吃饭的地方)、药店等。
由于华山古代建筑保存比较完整,历史文化悠久,2013年荣获了“广西古村落”荣誉称号。
旺塘村(古戏台)
乐界村(古村街)
桃村(古炮楼、九板桥)
九板桥,又叫广福桥,位于同安桃村旁的沙江河上,贯通同安与源头两地.最早建于明代,清乾隆三年重建.平石板桥,五孔,长43米,(每孔跨约7米)、宽1。6米、高3。8米。桥面为5板,每板两块条石。因后损坏一块,故名九板桥。今仍保持完好。
传说以前有的财主,原来答应工人用10块大麻石建好一座桥给10两银,桥建好后财主却克扣工人工钱,只给9两.工人讨钱无门,还遭财主毒打,结果,一神仙变成一白发老人,轻轻一挥手,在10块的石板桥就变成了9块,而那恶毒的财主也一并掉桥淹死,桥上剩九板桥到至今.
屯塘村(古村街)
屯塘村始建于明代,座落于三座山体相连的大山之脚下,村前面则是一片开阔的田野,既风光秀丽又饶有山林野趣,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村子里至今仍然保留着众多的古民居,是一个古朴典雅、底蕴深厚的古村落。漫步村中,随处可见青砖黛瓦,鳞次栉比,雕梁画栋,巷贯街连。镶嵌漏窗,镂空门罩和飞檐戗角,这些古迹自然是不光鲜的了,其朴实和持重的内涵却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怀旧氛围,让人有穿梭在漫长时光遂道里的感觉。
屯塘村的东南方、东北方以及西方,分别有用青大方石砌建起的3米多高的门楼,石门两边都留有瞭望孔,村子周遭是用小石块砌成的2米多高的石墙。在古村落里,建有一座供奉祖先牌位的宗祠,还曲曲折折安放着几条幽深逼仄的深巷,巷子错落有致,四通八达,全部用方形或长形青石板铺就的路面,蜿蜒延伸,石板路两旁稀疏长着些许苔藓或叫不上名字的野草。
源头镇:
朴岭村(惜字炉)
水岩村(古石桥、池塘)
二塘镇:
坝井村(古榕、古井、古建筑)
乐塘村(古石桥)
大水村(古村街、古井)
八仙村(古银杏、古榕、古民居)
八仙村隶属于平乐县二塘镇大水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,位于二塘镇东北部。该村为莫氏家族历经千年世居,自然生产生活而形成村落现貌。据族谱记载:唐懿宗李漄咸通七年(公元866年),岭南西道桂林郡昭州(今平乐)南木垌(今榕津、张家、阳安、青龙等地区)蛮酋动乱,懿宗颁旨莫氏二世祖朝散公率兵平叛,其后至明嘉靖年间有莫氏开始居住于此。传说明末清初,八仙中的荷仙姑路经村后的白虎山,陶醉于山清水秀美景中,故在此停留片刻,村民就在仙姑停留处修建一庙宇,用于祭祀祈福,相当灵验。一日突降大雨,正在祭祀的村名正愁无处避雨时,一阵轻风将修建庙宇时的一破伞吹至山脚,村民认为这是仙姑之意,让大家在山脚祭祀。因此,村民决定在山脚重新修建一新庙,命名八仙庙,八仙村因此而得名,现村内还有八仙井一口,现居村落400余人全部为莫姓,无旁姓氏。
会期: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(十月香)
沙子镇:
协中村(古旗杆、古村街)
|
|